早在15岁时,他就曾试马居庸关,体验边关生活,思考如何为国家贡献力量。17岁时,他深入研究宋儒朱熹的学问,试图从中找到通往圣贤的道路。然而,他并未止步于此,而是继续追求更高的心学境界。
在实践和尝试中,王阳明不断地突破自我,逐渐领悟到了一些深刻的道理。他发现,真正的智慧并非来自于书本知识,而是来自于内心的体悟。最终,他成功创立了心学,这是一种强调内心修养、注重实践的哲学思想。
【原文】
问格物。
先生曰:“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
问:“‘知止’者,知至善只在吾心,元不在外也,而后志定。”
曰:“然。”
问:“格物于动处用功否?”
先生曰:“格物无间动静,静亦物也。孟子谓‘必有事焉’,是动静皆有事。”
“功夫难处,全在格物致知上,此即诚意之事。意既诚,大段心亦自正,身亦自修。但正心、修身功夫亦各有用力处。修身是已发边,正心是未发边。心正则中,身修则和。”
“自‘格物’、‘致知’至‘平天下’,只是一个‘明明德’。虽‘亲民’亦‘明德’事也。‘明德’是此心之德,即是仁。‘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只说‘明明德’而不说‘亲民’,便似老、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