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还有大量因经济、政治等各种原因离开祖国,移居或避居海外的人员。据张振勋估计,到光绪后期,“濒海各省之民,散出外洋各埠者……统计不下五百余万”。[13]在这些出洋者当中,对西学东渐做出积极贡献的是使外及出国游历官员、出洋留学生及各种出洋的知识分子等。
总之,晚清时期由于中国社会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因素,对西学及西方文化的追求,成为中国社会的内在需要,这就使晚清时期的西学东渐有了新的历史背景,也决定了西学在中国传播的新态势。没有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也就不会出现近代报刊、学堂、译书机构。没有开放的局面,大规模的中外人员交往就是一句空话。这就是晚清时期西学传播出现新变化的根本原因。
(二)西学传播主体的转换
西学传播在晚清出现新态势的另一个标志,是传播主体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致来讲,以中日甲午战争后兴起的戊戌维新运动为界,在此以前,西学传播的主动权仍掌握在外国传教士手中,西学东渐尚未突破明末清初的旧格局;而在中日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迅速崛起,以积极的姿态向国人介绍域外新知,做思想启蒙的工作,从而使西学东渐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