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选举老舍、郭沫若、茅盾、丁玲、邵力子、冯玉祥等45人为理事。此后,文协召开第一次理事会,老舍、王平陵等15人被推为常务理事,并推老舍、华林分别为总务部正、副主任,王平陵,楼适夷分别为组织部正、副主任,郁达夫、胡风分别为研究部正、副主任,王向辰、姚篷子分别为出版部正、副主任。文协的日常事务由这四部门的主任负责。其中,总务部责任较重,老舍实际负责文协的领导工作。文协的成立,是文艺界在对日抗战的形势下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的重要标志。在这前后,中华全国歌咏界抗敌协会、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全国美术界抗敌协会、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等全国性抗战文化团体也在武汉陆续成立。各类文艺工作者在宣传和动员民众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对战时文化的发展较为重视。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确定文化建设原则纲领案》指出:“文化建设之于建国工作,与国防建设、经济建设同其重要。抗战为建国必经之过程,建国为抗战最终之目的,故建国之文化之政策,即所以策进抗战之力量。”国民政府也为抗战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宽松的环境。1938年2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训处撤销,恢复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颇负盛名的政治部。陈诚任政治部部长,中共领导人周恩来出任副部长。政治部下设三个厅,第一厅负责军中党务,第二厅负责民众组织,第三厅负责抗日文化宣传。4月1日,第三厅正式成立,曾在北伐时期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的郭沫若任第三厅厅长,阳翰笙任主任秘书。第三厅下设三个处:第五处掌管动员工作,胡愈之任处长;第六处掌管艺术宣传,田汉任处长;第七处掌管国际宣传,主要是对敌宣传,由副厅长范寿康兼任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