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活下来,有必要回到2500年前
上世纪80年代,一批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宣言》中指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收孔子的智慧。”孔子是联合国纪念的十位世纪伟人的第一位,他整合并创立了中国的儒家思想,后有孟子和荀子等人把儒学继承并发扬光大。儒家经典《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四书,蕴藏着深奥且实用的管理术,对于人与社会、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做出了精辟的论述。比如“修己以安人”:先提升自己才能管理别人;比如“仁者爱人”:要行仁道,实行人性化管理,考虑并照顾员工利益,主动关心他们;比如“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追求整体的和谐是重要目标,在和的前提下,允许争论和细节的不同,并且重视本土化的生存。再比如“舍生取义”、“中庸之道,过犹不及”:阐述了义的重要性,提出了“合理”就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我们只要用心体会,正确运用,就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这些古人留下的核心经典,永远也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清代有一位茶商,名叫朱文炽,他在广东经营茶叶生意,每当出售的新茶过期后,他总是不听别人的劝阻,在与人交易的契约上注明“陈茶”二字,以示不欺。茶商朱文炽因舍利取义在广东从商20余年,曾经亏损本银数万两,却全无怨悔,他还告诫手下的伙计,当自己不在时,对这项规定不得有任何违背。最终,他的名声传千里,人人都来买他的茶。如此做法,不得不说,这与商业赚钱的目的和精神背道而驰,但却厚积薄发,成就了一种良好的经商风气,在中国古代的商人群体中普及。受益的不仅是顾客,还有商人,因为人人都这样做,人人不欺,顾客盈门,也就没有亏损。万科公司的老板王石说:“万科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自己放在了高峰,这样才有做大事的胸怀,同时也把自己放在了低谷,这样才能吸收别人的长处。”TCL的总裁李东生也说:“要在中国做好企业,就必须学会调和。既要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又要学会在中国的环境中做事情。”适应中国的本土化环境,学习中国的传统管理术,是一家公司成功的秘诀。但是对于我们传统中的思想和理念,也不要照单全收,有些人倒是学习了,结果玩政治耍心眼有一套,搞内斗抓整风最在行,一点正事不办,每天想着整人。如此搞法,垮得更快。牛根生谈到蒙牛集团的用人标准时,曾经说:“有德有才,我们破格重用;有德无才,我们培养使用;有才无德,我们限制录用;无德无才,我们坚决不用。”在这里,才华与德行是最重要的两条评价标准,也是从中国几千来的传统经典中总结出来的重要的思想。很多人都是学了美国式的MBA课程,然后成立公司走上淘金路的。但在中国,美国式的管理方法并不能依着葫芦画瓢,原装套用,必须中西结合,以中为体,以西为用。摩托罗拉(中国)公司不是深有感触地说吗,他们成功的原因,就是因为定下的目标是做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公司,采用中国式管理,融入中国社会。日本从二战的废墟中崛起,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只用了短短二十年的时间。号称“管理王国”的美国人深为惊诧,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研究日本人是如何崛起的,成为了热门话题。哈佛大学的教授佛格尔以“日本第一”作为“美国人的教训”,提醒美国,有必要学习日本人在成功崛起过程中的管理奥妙。美国管理大师杜鲁克前往日本探讨,才发现日本管理的特色在于重视管理哲学,走的是一条截然不同的新路。当然,日本人没有排斥美国管理,一半是执著地把握科学管理的工具和技术,但从未变成全盘的西化;另一半则是充分吸收中国传统思想的精华,比如儒家和道家,强调人本管理,形成管理哲学。而人本管理的核心就是儒家思想。日本人的成功是中西结合的最佳典范,他们将中国传统经典中的管理思想,成功地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形成了一种较为完整的体系,并且融入企业的实践管理中。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新加坡,它的政治和经济发展的成功,也证明了中国传统经典的无穷魅力,在实际的管理操作中,能起到巨大的支柱作用。国际儒学联合会名誉主席、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说:“从治理新加坡的经验看,使我深深相信,要不是新加坡大部分人民受过儒家思想价值观的熏陶,我们是无法成为亚洲四小龙的。”还有台湾和韩国,这四个地方同属汉文化圈,深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影响,和中国大陆一样,拥有实行中国式管理的普遍基础。他们已经成功了,我们还等什么?1.西式管理靠数据,数据是外象;中式管理靠人本,人本是内象。2.回归传统,不是让你把公司办成店铺,把经理换成掌柜,而是中西结合,用现代工具去发扬传统经典。3.公司就像一台电脑,管理就是操作系统,无论中式、西式还是中西结合,都是为了让公司的运转更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