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迈克尔·沃兹尔(Michael Walzer):《解释与社会批评》(Interpretation and Social Criticism ),23~25页,哈佛大学出版社,1987。
[4] 作者使用了“thick”与“thin”来表达两种程度不同的道德,我们根据不同的语境将之分别译为“厚”与“薄”或“深厚”与“淡薄”、“深”与“浅”或“深层”与“浅层”。
[5] 《以赛亚书》3:15。
[6] 关于抽象艺术,参见《牛津二十世纪艺术指南》(The Oxford Companion to Twentieth-Century Art ),哈罗德·奥斯本(Harold Osborne)主编,375~377页,牛津大学出版社,1981。
[7] 指“抽象艺术”,注意其中的用词是“minimal”。
[8] 指“人类的”。
[9] 指“社会”。
[10] 该书中译本有两个译名,或译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或译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皆不从。“being”在西方文化中具有非常复杂的意涵,并不是单指“生命”,昆德拉在这里所要表达的也并非只是生命的轻或重,其语境与生命之重于泰山或轻如鸿毛的中国古典精神氛围并不相类似;毋宁说,弥漫于整个小说的主导情绪是在包括世间万有的整个世界变得无足轻重、人们再难以有所执着时产生的一种无法承受之感。与此相同,当让·保尔·萨特通过他虚构的人物表达“对存有的恶心”时,我们不能将之译为“对生命的恶心”;当保罗·蒂利希向我们强调“存有的勇气”(the courage to be)时,我们也不能将之译为“生存的勇气”。学术界多用“存在”一词来翻译“being”,但在汉语的使用中,存在的含义主要指向“existence”,所以我们用“存有”一词来翻译“be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