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审美创造主体信息储存的同构关系
叶绍钧是文学研究会的主要成员,在以《潘》为代表的一系列短篇作品里,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他那以客观的写实手法,反映小市民、小知识分子灰色生活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这种精神不断地驱使他深入观察社会、搜索自己所熟悉的素材,大量储藏以“小人物”为形象系列主体的信息,进而构成自己所独具的以教育界平凡生活为主骨的信息储存系统。钱杏邨曾做过这样的统计:在叶绍钧到1927年为止的六十八篇小说中,就有二十篇是写教育界的。[15]而其中绝大多数是以作者具有亲身经历体验的教员生活为反映对象的。
骆宾基虽然是以《东战场别动队》而扬名的,但真正能算作短篇小说的那些作品,其中大多数也是偏重于选取自己非常熟悉并且感受最深的生活题材,将那些女仆、长工、农妇、小画家、公务员、教书匠、伤病员等下层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中的举止言行、所见所闻积贮在他的记忆档案中,并且以他们灰色的生活为形象主调,形成了骆宾基20世纪40年代短篇小说创作的审美构架。而《老》中的老爷、太太、用人等所有人物(甚至包括那条卷毛狗)身上,都不同程度地折射出了作者执着追求的现实主义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