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他来说,只要不是方无行,谁做这个内阁首辅,其实都可以。
文帝说道:“内阁有主,国运昌隆,诸卿,皆应尽心竭力,襄助刘阁老,共创大齐盛世!”
百官尽皆躬身拱手道:“臣之本份。”
文帝点了点头,沉吟片刻,又道:“内阁之位已定,接下来,便议一议皇储。”
百官无不一震。
皇储花落谁家,终于也要见分晓了么?
文帝起身,在龙椅前踱了几踱,说道:“储君,乃国之基石,不可不立。虽说,朕天命绵长,身体硬朗,但为安百官之心,延我大齐国怍,确是得早做打算,确立皇储。”
“储君一事,非同儿戏,实乃天大之事,故,朕一直没有表露明确态度,唯恐所托非人,乱了大齐的江山社稷,苦了大齐的黎民百姓,使千秋万代,终成空梦。”
“诸卿都知道,朕之子嗣,唯绫华公主一人,无皇子可托付,故而若想立储,只能从诸王中挑选。然诸王之中,贤德能干者,年岁已长;而年轻者,多为藩王,不识政务,轻狂浮躁,难堪大任。”
“诸王无可立之君,委实让朕伤透脑筋,好在,朕思来想去,终生一法——为何非要循规蹈矩,在诸王中挑选储君呢?”
他说到这儿,故意一顿。
百官不由疑惑,不在诸王中挑选储君,那又在何处挑选?
将百官的反应尽收眼底,文帝随即沉声道:“只要体内流淌着皇室血脉,便皆为李家之人,诸王姓李,公主之子,也姓李,故而朕想要立公主之子李愗贞为储君,奠定大齐基石,绵延万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