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框架也得根据需要,从雏形开始一点点进化,正如图表26所示那样。通过调研和分析,搜集更稳妥的事实来检验逻辑,通过这个步骤来修正先前的框架,进行重构,逐步塑造出最终的主张和逻辑。
在进行的过程中,也可以修改最初假定的主张。例如一开始以“应该全年招聘新毕业生”为假说组建逻辑,但在搜集事实的过程中发现相关的负面信息太多,于是在最后将主张更改为“尚且不宜全年招聘新毕业生”,这种做法也是允许的。反而是拘泥于最初的假说不知变通,弊端才会更大。
图表29所示的是框架重构的例子。譬如论点是“怎样才能让员工提高工作成果”,最初先用与具体措施直接相关的框架对信息做了整理,却没能找到合适的主张。在这时,可以站在员工角度推翻重来,以“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留下成果”为框架对信息重新整理。框架和最初的假说一样都需要一定弹性,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做出相应调整。
图表29 框架重构实例
4.真的如此吗?质疑事实
■不要漫无目的地搜集信息,从一开始就应确立方针
信息这东西,想搜集多少就能搜集多少。但如果花费大量时间找到的都是些派不上什么用场的东西,则会大大影响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