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新本草》的编修和颁行,标志着我国药物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我国的药物学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对历代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该书还传入日本,对日本医学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可惜这部巨著后来亡佚,大部分内容保存在孙思邈的《千金翼方》中。
《唐新本草》问世数十年以后,陈藏器收集《唐新本草》遗编的药物,于738年撰成了《本草拾遗》10卷,书中增加了很多药物新品种,虽然有些药物的实用价值不大,但起到了丰富药物品种和扩大用药范围的作用。
到五代时期,后蜀的韩保升,又在《唐新本草》的基础上重新增删,配以精细绘图,编成了《蜀重广英公本草》20卷,后人称为《蜀本草》。
《本草拾遗》和《蜀本草》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起了较大的作用。
除对药物的研究整理外,隋唐时期一些药物学家,还对《黄帝内经》等古医籍开展了校注整理工作。
《黄帝内经》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由于年代久远,文字古奥,错讹较多,齐梁时全元起曾对《黄帝内经·素问》篇作过校注,到隋唐之际,杨上善又编注成《黄帝内经·太素》30卷。
杨上善在隋朝曾任太医侍御,唐时又任通直郎、太子文学及太子司议郎等职,精于医和老庄之学,因感于《内经》繁杂,读之茫无津涯,而对《内经》的《素问》、《灵枢》两篇进行整理。他把两篇中的162小篇全部拆散,重新校注,并按其内容的不同性质,归纳为摄生、阴阳、人合、脏腑、经脉、腧穴、营卫气、身度、诊候、症候、设方、九针、补养、伤寒、寒热、邪论、风论、气论、杂病19类,在每类下又分若干小类,从而新编成《黄帝内经·太素》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