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加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我们学校正在试验“一校一县”模式,即一所大学与一个县(或县级市) 订立“科技与教育发展协作合同”,从帮助该县编制“经济、科技、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规划”入手,鼓励并组织各系、所与该县有关企业、事业单位分别签订专项协作合同。
从学校来说,是借此把学校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实现教学、科研、生产(包括其他各种社会实践) 三结合。从县(或县级市) 来说,则是以高校为依托,通过加强科技、教育的发展,以求当地经济、文化乃至社会各层面的振兴。经验证明,一个人口一百万(包括城乡人口) 的县(或县级市),可以比较全面地为一所重点大学师生提供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基地,而且大体上适应于一所重点大学的自身需要与承受能力。中国现在有一千多所大学,如果每一所大学都能与一个县或两三个县全面协作,必将大大有助于全国经济、文化面貌的变化,同时又必将有力地促进大学自身的教育改革,促进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为培养21 世纪所需要的新人提供极为优越的环境。
关于通才或通识教育,前人论述已多。爱因斯坦早就说过:“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应是作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则不作为一位专家。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像一只受过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要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需要培养全面的自我辨别力,而这取决于自由而全面的教育。”英国大历史学家汤因比(Arnuld Toynbee) 也说:“我们人类自命为灵长类(Homo Sapiens),可并没有自命为技长类(Homo Faber),如果我们能通过目前科技革命的考验,我们才配得上灵长类的称呼。”他的所谓“技长”,指的是科技才能与管理才能,而“灵长”则是艺术才能与宗教才能。汤因比对才能层次的区分是否恰当,自然可以商榷; 但他也主张培养通才或通识型人才,则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