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吴稚晖等人的主张完全是脱离实际的主观空想,是对民族语言文字采取的虚无主义态度。他们把文字和语言混为一谈,通过对汉字及汉语拼音字母的否定,进而否定了汉语,甚至称汉语是“野蛮之符号”。这是完全错误的和幼稚可笑的。他们的主张集中反映了清末语言文字改革中较为激进一派人士的观点。章太炎、刘师培虽然主张实行文字改革,但反对在拼音文字上进行尝试,认为汉语是单音节语就只能使用汉字,也是片面性的。他们的主张代表了汉字改革中保守一派人士的观点。无论哪种观点,都是当时社会改革的产物,有着它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反映着晚清文字改革所经历的曲折历程。
第三节 汉语拼音运动
汉语拼音运动是晚清语言文字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当时,人们把拼音字母称为“切音字”,又称切音字运动。它的基本内容就是吸收西方语言字母拼音的方法,改进中国文字传统拼音法——反切法,把“难于辨、难于解、难于用”的汉语改革成易认、易记、易读、易写的语言体系。
反切法又称“翻切”,是中国传统的文字拼音法。其方法是用两个字的音来决定第三个字的音。古人用这种方法给文献上难读的文字注音,使读者通过认识的字读出不认识的字来。然而,到了近代以后,这种古老的文字拼音方法暴露出它的落后性,成为中国语言文字发展的一大障碍,亟待改革。它的突出缺点是拼音不甚准确,方法繁琐,使用不便。刘孟扬指出:中国语言文字之“穷”,“非穷于义,盖穷于音也。”人们“所以不能尽识者,以其非音标字耳”。因为文字皆“由音生义,音辨而义自明”,而中国语言“一字或兼数音,一音或兼数义,绝不能专以求音”。[28]这些话道出了改革旧拼音法的必要性。既然旧拼音法已难适用,就必须创立新的拼音方法,于是从19世纪90年代起,改革中国文字拼音方法的汉语拼音运动蓬勃兴起。1892年卢戆章出版了《一目了然初阶》,这是第一本切音字著作,也是近代出现的第一个汉语拼音改革方案。在此后的20年间,各地人士提出的汉字拼音方案多达28个,[29]详见以下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