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宗教背景
儒释道都崇奉关公,但是真正属于儒家的祠庙却没有从统计中反映出来。从统计看,佛教庙宇显然占据绝对优势(60.8%),道教只占 4.4%,民间信仰(包括家庙)则占 18.2%:
其中最为著名的正阳门关帝庙属于道观,这倒是与嘉靖立庙,万历以道教封号“关圣帝君”在此敕封天下关庙的情况前后一致。奇怪的是从登记情况看来,它与正阳门前 1 号观音庙的庙产登记人都是同一位叫刘之维的人,而与东岳庙、白云观等京师最大的道教派系宫观没有关系。[107]
此外,从杂祀神祇的情况,也可推测出地域或者民族特色来。如民国二十至二十三年(1931 ~ 1934)《全辽备考》记述汉族祭典,即介绍说:
乡村公祭者,则有关帝、财神、苗神、土地、山神、马王、牛王、青龙、五道、火神等祠。
可知京师关庙杂祀或其他杂祀庙观中普遍供奉关帝者,多与关外汉军习俗相近或者一致。黑龙江两志记述中所谓“陈汉军”者,当为清道光二十年“开边”政策实行,允许关内汉人垦荒初期的移民,故光绪十六年(1890)俄人伊万诺夫斯基(А. O. Иваиовский)在东北地区作民俗调查时,发现其庙祀多为九神(关帝、黑脸龙王、红面火神、四首或六手马王、牛王、药王、虫王、苗王、财神)同供,而率以关帝为首的情况。但这些习俗在“闯关东”的山东、河北当地民俗中并不普通,其言“最后至者”则应为民国时关内汉族移民,说明这是清末开始出现的民间信仰。且大多散布在京郊乡村,尤其以海淀附近八旗聚居地相对集中。作为乡土信仰的代表,规模也较小。因此随着北京的近代城市转型改造,消失得也最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