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位先祖曾经在林则徐手下做过助手的华裔所描述的晚清广州的“十三行”。千万要记住这个独特的地方和它存在的独特意义。显赫一时的“十三行”,又称“公行”、“牙行”,属于清朝政府设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半官半商的对外机构。
康熙朝一度放宽了海禁政策,来华从事贸易的洋人越来越多。当时的广东地方政府招募了十三家实力雄厚的行商,指定他们与洋船上的外商做生意,还管代理海关征收关税。从此,中国近代史上出名的“怪物”——广州十三行——便应运而生。
1757年,也就是乾隆二十二年,一道圣旨由京城传向中国的沿海各地,圣旨明令除广州一地之外,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对外开放。这便是通常所说的“一口通商”政策。乾隆爷就这么轻而易举地将闭关锁国政策推向极致。据说,此事发生在乾隆第二次南巡之后,那年他游历到苏州,亲眼看到江浙一带的海面上洋船如蚁,檣桅如林。地方官员向他汇报说,每年云集苏州港口进行贸易的外国商船多达上千条,而且商船大多都带有武器。这不得不引起乾隆皇帝的警觉,他大概不想让不开化的外夷玷污中华帝国的文明,更不愿中国的其他港口成为第二个澳门,所以对洋人必须严加防范。于是,他回到京城后,便颁布了那道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圣旨。圣旨中还有一项更为重要的规定:官府不得与洋人直接交往,有关涉及外商的一切事宜交由广州的“十三行”办理。无疑,广州成为当时中国唯一合法的“外贸特区”,“十三行”也成了唯一可以同洋人打交道的准对外机构。因此,皇命特权为行商们带来巨大商机。在此后将近一百年里,他们向清朝政府缴纳的关税,竟占全国税收的40%。当然,他们自己更是肥得流油。有诗为证:“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十三行究竟富到何等程度?据说1822年十三行街着了把大火,火势凶猛,蔓延数日,将价值四千万两的白银和财物毁于一旦,随之岀现了“洋银熔入水沟,长至一二里”,真乃千古奇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