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第五节 意蕴丰富的清明节
在二十四节气中,只有清明演化为节日。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天气和物候景观等的变化,是时令顺序过渡的标志,而节日则呈现特定的民俗内涵和纪念意义。
在万物复苏的春季,最受民间重视的节日就是清明。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时节,正值春耕播种,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明人冯应京《月令广义》卷七《三月令·祭扫墓》中记载:“清明扫祭墓,插竹于冢,挂于楮钱,又曰标柏。盖墓前多种柏树,取古孝子遗义。”农谚中还有“清明不插柳,死后变黄狗”、“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白首”之说。
清明时节是“生”的季节,阳气上升,万物萌动,可人们却想到了“死”,想到了死去的亲人。所以,清明是将生和死结合在一起的节日。“未知死,焉知生”,意识到死亡的存在,思念死去的亲人,人们才会更好地生。同时,通过到墓地祭拜祖先和死去的亲人,祈求亡灵保佑当年能够获得好收成。而扫墓本身就是亲近大自然的一种行为,是张扬生命力的活动,洋溢着珍爱生命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