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理由”效应是说每个人都力图使自己的行为看起来合理,因而总是为自己行为寻找原因。一旦找到足够的原因,人们就很少再继续找下去,而且,在寻找原因时,总是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外在原因。因为,如果外部原因足以对行为做出解释时,人们一般就不再去追究更深层的缘由了。
有关“过度理由”效应最早的一个例子来自于心理学家马克·兰博等人,在1973年对一群3~5 岁大的孩子的实验。
一组孩子只要答应画画,就会得到奖励;另一组孩子画画中会不定时地收到同样的奖励;第三组孩子画画则不给奖。
绘画对于学龄前孩子来说是非常受欢迎的活动,因此孩子们无论给不给奖励都乐意做此项事情。这之后,研究人员让所有这些孩子再进行自由绘画阶段,结果发现,之前在画画中不定时得到奖励的孩子明显比其他孩子画画的几率要小。
研究者因此认为,期望的奖励会损害人们之前对一些很有意思的活动的内部动机。在兰博等人1976年的另外一个数学游戏实验中,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
罗宾森教授在《下决心的过程》一书中说过一段富有启示性的话:“人,有时会很自然地改变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说他错了,他就会恼火,甚至更加固执己见。人,有时也会毫无根据地形成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不同意他的想法,那反而会使他全心全意地去维护自己的想法,不是那些想法本身多么珍贵,而是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