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沂孙(1812—1881),字子舆,号咏春,晚年自署濠叟,江苏常熟人,道光举人。他精于篆书,笔意取法石籀、石鼓和秦代刻石。受邓石如影响,也将隶法用于篆书之中,但在用笔上与邓石如稍有区别,较邓石如略显挺直,转折处带方势。故有“邓篆浑健、杨篆劲健”之说,形成了体方笔圆的书法风格。
这一时期碑帖兼容,尤工章草的书家是沈曾植。
沈曾植(1850—1922),字子培,号寐叟,又号乙庵等,浙江嘉兴人,光绪进士。其书法初学邓石如、包世臣、吴让之,仿过黄山谷。由于他所处的时代是碑学兴盛的时代,所以,对汉隶、北碑也有研究,曾临写金文、汉碑、汉简、魏碑等。晚年主工章草,成就之大,晚清只此一人。他的章草承明人张瑞图、黄道周方笔、侧锋险绝之遗风,根植汉隶、北碑。其章法、布白处处呼应,斜正交错,字不连属。它静中求动,力求字势;动中求静,不失法度。其用笔直取魏碑字态,多方少圆。他一改传统章草圆转流畅书风,笔呈涩迹,一波三折,形成了风格清新、雄劲,书势朴茂而有神韵的章草风格。在清末书坊,他走的是一条典型的碑、帖融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