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卫谱写《诗篇》,旋律化作人形相伴,《巴黎诗篇》微型画,10世纪,牛皮纸上的蛋彩与金箔,20.3厘米×18厘米(画面尺寸)。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
希腊画师们紧随其后。他们为教堂绘制大幅壁画以获得佣金,然后缓慢地向北方迁移。在这些游走四方的画家之中,有一位名叫西奥菲奈斯(Theophanes),他的作品看起来就像君士坦丁堡教堂中的玻璃马赛克作品,因而声名远播。他擅长以轻快的笔触来代替马赛克闪闪发光的效果——说到底,画具总是比马赛克作坊更便于携带。西奥菲奈斯的一幅名作是诺夫哥罗德城(Novgorod)主显圣容堂(the church of the Trans?guration)中的“全能者耶稣”壁画。基辅河畔的诺夫哥罗德城是当时基辅罗斯的大城市。
不过,将拜占庭风格表达得淋漓尽致的当属西奥菲奈斯的一位学生,安德烈·鲁勃廖夫(Andrey Rublev)。他是一位修道士,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莫斯科附近度过,最终于1430年在安德罗尼科夫修道院去世。据说他曾临摹过“弗拉基米尔的圣母像”,当原作被拿去莫斯科后,教堂中就用他的仿作来代替。他在作品中展现出的人类生命的深度与广度,还有苦难的感受与救赎的希望,都已远远超越了拜占庭的传统风格。他曾在一面圣障(东正教堂中将正殿与圣所分隔开来的壁画墙)上绘制了大天使米迦勒、圣保罗和耶稣,这些画作后来在兹韦尼哥罗德的圣母安息大教堂中被发现,因此很可能就是在那里创作的。鲁勃廖夫笔下的耶稣形象抛却了最后一丝名不副实的罗马式威严,以人的尊严与怜悯直面世人。他凝眸远眺、目视前方的神情与最古老的宗教画如出一辙。当年在杜拉-欧罗普斯的洗礼堂和犹太教堂壁画上的人物也是这样睁大眼睛凝视教众的。这种恳请的神情在世界各地的宗教画中屡见不鲜。相比于罗马的宫廷画像及其拜占庭绘画,鲁勃廖夫的画作更接近佛陀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