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端木蕻良:《科尔沁前史》,《端木蕻良文集》(第1卷),北京出版社,1998,第568页。
[2] 逄增玉:《黑土地文化与东北作家群》,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第163页。
[3] 萧军:《第三代》,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第662—663页。
[4] 李健吾:《八月的乡村》,载郭宏安编《李健吾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第89页。
[5] 端术蕻良:《文学的宽度、深度与强度》,《七月》,1937年第5期。
[6] 骆宾基:《略谈契诃夫》,载《初春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7] 骆宾基:《骆宾基复宫尾正树先生的信》,《江城》1981年第6期。
| 第九章 | 东北流亡文学语言的“东北风”
“语言是文化整体中的一部分,但是它并不是一个工具的体系,而是一套发音的风俗及精神文化的一部分。”[1]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东北流亡作家语言风格的形成和所运用的文本策略也受到东北地域文化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其一,语调的悠长,口语化的短句与欧化的长句相杂糅;其二,东北方言的融入、外来语(主要指外国语言)的植入以及因职业不同所形成的行业语的使用;其三,部分地域性用语加注释的文本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