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苏珊·朗格:《艺术问题》,129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3] 苏珊·朗格:《艺术问题》,129—130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4] 金岳霖:《知识论》,81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5] 罗新璋:《翻译论集》,46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6] 本论文在第二章中介绍了十三个译本,此处仅选择三个译本出于以下几种考虑:一、由于篇幅所限,每种接受方式选择一个最典型的译本为代表。例如,华兹生的译文文学性很高,可以归为审美感应的接受方式一类,但鉴于华兹生本人也称赞莫顿译本的文学性,而莫顿又是以诗体翻译,加之对比两位译者的背景与身份、译本前言、译作质量等信息,笔者认为莫顿译本更为典型地体现了审美感应的特征,因此选择莫顿译本论述;二、译作的接受倾向判定是笔者通过分析译本前言、序跋、注释、附录等信息,译者之间互相的评价,译本的总体特色等综合因素,在译本的横向比较中得出的结论;三、对于译本属于具体哪种接受方式的归类是就其主导倾向而言,不能绝对论之。如葛瑞汉的主导倾向是科学理性,并不排除其译作包含实用理性或审美感应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