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空疏无用学风的泛滥,犹如一场浩劫,使早期儒家学派的优良学风和传统逐步丧失。于是出现了以罗钦顺和王廷相为代表的思想家对阳明心学的批判。他们既反对程朱理学的“理为气本”、“理先气后”说,同时也批驳阳明心学“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说,主张“理只是气之理”和“理在气中”的观点。他们反对理学家“知先行后”或“现成良知”的先验论,提倡“知行兼举”的认识论。罗钦顺倡导“经世宰物”。王廷相认为“惟实学可以经世”,特别强调“行”即实践的重要性,严正指斥脱离实际、虚空的弊病。在晚明转型时期,对各种不同观念和语言规范的运用代表了一种新的思想方式,而对“气”的哲学的提倡,不仅反映了知识论的走向,而且也代表着一种主导性趋向,反映了从抽象的义理之学向具体的实证观念的转变。
顾宪成像
东林学派的实学思想 以东林书院为核心的东林学派,崛起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无锡顾宪成和高攀龙等江南学者,为了开展讲学活动,使学术有益于世道人心,建议常州知府欧阳东风、无锡知县林宰,修复宋朝杨时创办的东林书院。东林书院修复的当年十月,召开首次大会,顾宪成并订立了《东林会约》。他们通过讲学活动,既论学又议政,把关心国家大事和探讨学术思想结合起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对联,就是他们读书讲学而不忘国家安危的真实写照,也是东林学派倡导实学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