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回日本,这种早期的解决方法有两点不便之处。首先,它使人难以判断一个汉字到底是代表它通常的含义还是仅仅是为发音而用。日本作家和读者已经习惯了大量的歧义,所以,要不是因为第二点不便,他们恐怕不会太过在意这个问题:一遍又一遍地添加复杂的字符,却仅仅是为了一个词尾,这是件繁复的苦差事。在我们虚构出来的例子里,矨或/ying/这个字符由9个笔画构成,其他许多字符的笔画还要多得多。
很快,书写者们就想到了点子:简化字符,只保留语法功能,这样它们就跟真正的汉字有了区别。这种做法,一笔(这是个比喻说法,虽然由此产生的符号远比最初的汉字简单,但大多数符号还是由若干笔画构成)解决了上面的两个问题。
今天,这些简化的符号统称为假名[6]。虽然它们的形式和用途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改变,但它们仍然是日语书面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仅次于汉字。从严格的实用角度来看,日语光是用假名就足够了,因为口语的每一个词语和句子都可以用假名书写,[7]不需要使用任何中文字符。1945年—1965年间,日本政府及语言委员会有意完全废除汉字。但文化视角与严格的实用角度很不一样,文学作家们成功地扭转了委员会的立场,进而影响了政府的态度。如今,在日本人眼里,一个人要是完全用假名写作,是缺乏文化修养的表现。情况并非一贯如此:虽然传统上,汉字拥有更高的声望,但1700年前的某一段时期,只使用假名写作,会让作者显得像是个文化水平极高的……女性(我们在第13章中看到的日语性别差异,也包括了当时的书面语言)。由汉字简化而成的假名,如今叫作平假名,是日语目前使用的两种假名系统中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