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今天我们来温习昨天教的减法。比如说,如果你哥哥有五个苹果,你从他那儿拿走三个,结果怎样?”
孩子:“结果嘛,结果他肯定会揍我一顿。”
从数学科学的角度来看,孩子的这种回答是十分愚蠢的,因为老师问的“结果怎样”很明显是“苹果还剩下多少”的意思,属于数量关系的范畴,可是孩子却把它转移到未经哥哥允许拿走了他的苹果的生活逻辑关系上去。不过,恰恰是因为偷换了概念才使这段对话产生了一种幽默的效果。类似的例子在生活中很常见。我们来看这样一个例子:
小明:“你说踢足球和打冰球比较,哪个门好守?”
小强:“要我说哪个门也没有对方的门好守。”
常理上来说,小明问的“哪个门好守”应该是指在足球和冰球的比赛中,对守门员来说本方的球门哪个更容易守,而小强的回答一下子转移到比赛中本方球门和对方球门的比较上去了。又如:
“先生,打扰您一下,请问怎样走才能去医院?”
“这很容易,只要你闭上眼睛,横穿马路,8分钟以后,你准会到的。”
概念被偷换了以后道理上讲得通,显然这种“通”不是“常理”上的通,而是另一种角度上的通,但正是这种新角度的观察,显示了说话者的机智和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