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
《荀子·劝学》中有这样一句名言:“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远,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这句话通俗点说,就是如果我们没有亲身体验过攀登高山的艰辛,就无法真正感受到天空的辽阔与高远;同样地,如果我们没有站在深渊的边缘俯瞰过,也无法深刻体会到大地的厚重与深邃。
荀子在这里其实想强调的是先贤们留下的宝贵言论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这些言论,就像是高山和深渊一样,让我们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更深。而圣人们的著述,就是记录这些言论的珍贵载体,它们传承着祖辈们的智慧和文化传统。
【原文】
问:“圣人应变不穷,莫亦是预先讲求否?”
先生曰:“如何讲求得许多?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若后世所讲,却是如此,是以与圣人之学大背。周公制礼作乐以文天下,皆圣人所能为,尧舜何不尽为之而待于周公?孔子删述‘六经’以诏万世,亦圣人所能为,周公何不先为之,而有待于孔子?是知圣人遇此时,方有此事。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讲求事变亦是照时事,然学者却须先有个明的功夫。学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