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读完小学以后,随着年级的提高、学习任务的加重,家长就应该经常与孩子沟通。可以用读书、讲故事的方式给孩子讲一些做人的道理,让孩子早日明辨是非。这些都有助于孩子正常人格的培养,从而让孩子真正具有健康的心态。
建议二:设身处地考虑孩子的感受。
有关心理咨询研究和现实生活证明,很多孩子由于心理年龄特征和各方面的能力所限,常常难以达到家长的高要求,因而受到家长的否定。标准过高,孩子达不到,屡遭失败,会让孩子从心底产生一种持续失败的挫折感,积累“我不行”的消极情感体验,这不仅让孩子得不到积极自信心形成所必需的成功体验,反而让孩子时常失败,会让孩子由经常的自我怀疑状态而走向另外一个状态——自卑,也会让孩子由厌学变成厌世,从而让孩子的积极健康的心态失衡。
所以,家长应该设身处地考虑孩子的感受,而不要对孩子的实际情况视而不见。家长应该照顾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并尊重孩子的意愿,而不是盲目地要求孩子按照自己预先设计的轨道成长。要注意给孩子减轻过重的精神压力,不要把孩子人生的最大砝码仅仅压在学习成绩的优异与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