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叶,整个世界陷入阴霾,随着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从立体主义的断裂世界到超现实主义的奇幻梦境,至少在欧洲境内,艺术创作的自由消失殆尽。艺术家们不再思考那些哲学式的问题,如人类该如何感知世界,创造力与艺术又该是什么;他们开始考虑事关生死存亡的沉重话题,思考存在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瑞士雕塑家阿尔贝托·贾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于1932年创作了名为《凌晨4点的宫殿》(The Palace at 4 a.m)的雕塑作品,由纤细的金属丝制成,形式十分简单。根据他的描述,作品表现了他的母亲(左侧的人物)、他的爱人(右侧的骨骼形状)和他本人(中间豆子的形状),因此作品是在私密的个人经历基础上呈现的一场“心理剧”,也许除了贾科梅蒂没人能够看懂[549]。这种晦涩难懂的梦境逻辑是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的专长,也是贾科梅蒂热爱的创作方式。
这件微小的作品就像一座悲剧的舞台,但我们也可以将其视为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宫殿——纤细、昏暗、温和,在这十年间不断褪去生命的颜色。贾科梅蒂取材于生活中的原型,将这些形象不断删减、削弱和缩小,最后几乎所剩无几。整个过程就像是从远处去感知和探究人物形象的实质。贾科梅蒂在此后30年间一直在创作这类塑像与绘画,这既是对视觉机制的思考,也是对人类存在的感受,他的作品与20世纪的雕塑并不相像,反而更接近塞尚的绘画。这两人都很关心艺术家与题材之间相隔的距离,也就是说,在物理上无法企及的事物——如一座山或一个人——如何影响我们观看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