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染棉布上的佛像
(东汉)1959年新疆民丰出土
佛教在民间大举传播的最早记载见于《三国志·吴书·刘繇传》。传中说:笮融“督广陵、彭城漕运……断三郡委输以自入。乃大起浮图祠,以铜为人,黄金涂身,衣以锦采,垂铜槃九重,下为重楼阁道,可容三千余人。悉课读佛经,令界内及旁郡人有好佛者听受道,复其他役以招致之,由此远近前后至者五千余人户。每浴佛,多设酒饭,布席于路,经数十里。民人来观及就食者且万人,费以巨亿计。”据传中其他材料可知,笮融造像立寺,当在汉献帝初平四年(193年)到兴平二年(195年)之间。
汉末信佛之人渐渐增多,但传教奉祠者都是西域僧人,政府对汉人出家为僧是明令禁止的。直到曹魏甘露五年(260年)前一二年,才有颍川人朱士行第一个出家当和尚,费长房称之为“汉地沙门之始”[70]。此后,汉人出家为僧者,便渐渐多了起来。
最初传入之时,人们对佛教的认识还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佛教与黄老之学相近,都是主张清静无为的。东汉初,明帝曾将黄老与浮屠并举。东汉末,桓帝在宫中,还是将黄老与浮屠并祠。也有人把佛形容成能飞腾变化,刀枪不入,水火不伤的神人。[71]佛教由传入到为广大士人以至平民百姓了解,经过了很长时间。对佛经的翻译和宣讲,是佛教在中国初传之时最重要的工作。